血热证的病因_血热证的症状_血热证怎么治疗_血热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血热证

血热证,中医病证名。指火热内炽,侵迫血分,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常见于温热病、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疔疮走黄、疮疡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blood heat syndrome

其它名称

血热内扰证

发病部位

血分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妇科

相关疾病

温热病、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疔疮走黄、疮疡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温热病

温热病由两种证候表现,一是营分证,临床表现为发热热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斑疹隐现,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特点,此系热邪从气分内传入营,或由卫分逆传而来,为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治宜透热转气清营泻热,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一是学分证,症状表现为热甚,神昏谵语,或抽搐、吐血、衄血、便血、斑疹,舌质深绛或见舌苔光剥,脉虚数或细促等以伤阴、动风、动血、耗血为其特征。多由营分证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或凉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或滋阴养血,平肝熄风,方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2、血证

无论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都以出血鲜红,舌红脉数为其共同特征,多由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或嗜食辛辣、蕴热于胃肠;或情志不遂,五志化火;或烦劳过度,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或久病肝肾阴亏,相火妄动。治疗以凉血止血为基本治则。但由于病因、病位不同,具体治疗亦不尽相同。如咳血者,治宜滋阴润肺,凉血止血,方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衄血、吐血者,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或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便血者,宜清热祛湿,和营止血,方用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和地榆散(《仁斋直指方》);尿血,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小蓟饮子(《济生方》)加减。或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加减。

3、疔疮走黄

表现为在原发病灶处肿势弥漫,迅即扩延,皮色暗红,并伴有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甚则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哄数等特点,此由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功脏腑所致,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减。

病因

病因

血热证的形成,一是外感热邪,或感受它邪化热,传入血分;二是情志过激,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火热内生,侵扰血分。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症情分析

热在血分,血行加速,脉道扩张,则见面红目赤,舌绛,脉数疾;血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血热内扰心神,而见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狂乱、神昏谵语;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可为疮痈脓疡;身热夜甚,口渴,为热邪升腾,耗伤津液之象。

治疗

治法
清热凉血
方药
清营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常用中药
犀角、生地、赤芍、牡丹皮、连翘、栀子、水牛角、元参、紫草、野菊花、凌霄花、白薇等。
转归预后

温热病中,血分证的病机演变过程常伴有两种情况,一是热邪在血,消耗肝血肾精,真阴亏耗,津液枯竭。出现亡阴证之证。二是由于阴损及阳,邪热亦可伤阳耗气,故亡阳常继亡阴之后发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