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阴虚证的病因_心阴虚证的症状_心阴虚证怎么治疗_心阴虚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阴液亏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心悸、怔忡、虚劳、不寐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功能性低热等疾病病程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heart yin

其它名称

心阴亏虚证、心阴不足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

相关疾病

心悸、怔忡、虚劳、不寐、心律失常、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功能性低热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心悸、怔忡

临床表现为心中动悸不安,胸闷不舒,虚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甚者出现心中动悸不能自主,惕惕若惊,心痛阵作,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脉结代等症状。劳倦所伤,阴血暗耗,心神失养,神无所附,故悸动怔忡不安,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阴虚症状之所由生。治疗上选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等加减。

2、虚劳

表现为心悸烦躁,气短乏力,口干,舌淡,脉细数无力等特征,多由心阴不足,营血不充,内不能充养脉道,外不能荣润面舌所致。治宜养阴补心,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和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方。

3、不寐

临床表现为心悸,五心烦热,不易入睡,舌红,脉数等特点,多因肾阴不足,心火亢盛,遂致心肾不交引起。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交泰丸(《韩氏医通》)或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阴亏,不能上养,累及心阴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症情分析

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阴虚阳亢,虚热扰心,神不守舍,则见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治疗

治法
滋养心阴
方药
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中药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针灸治疗

在“厥心痛”或“真心痛”属心阴虚证时,可作为止痛治标的常用办法。

1、针刺

取穴厥阴俞、心俞、膻中、内关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捻转3-5次。

2、推拿

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相当于第五胸脊神经所支配区域),取穴方法是垂臂低头由肩胛骨下角下缘,划一水平线,相交于脊背正中线处为至阳穴,心绞痛发作时,可按压该穴1-6分钟。预防性按压3-6分钟可防止心绞痛发作。

转归预后

心阴虚在病理演化过程中,由于阴分不足,气无所附,导致心气阴两虚之证;心阴久虚,阴损及阳,终致心阴阳两虚证;阴虚火生,部分患者可炼液生痰,形成痰火扰心之证。故证见心阴亏虚,宜抓紧时机,积极治疗,防微杜渐。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