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胃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饱胀感,若胃胀后局部饱胀消不下去,就会出现严重的打嗝、嗳气,在严重些时还会出现呕吐。部分患者即使进食较少,也有可能会出现胃胀的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会伴有食欲不振、胸闷、消瘦等症状。
原因
根据病因可将胃胀分为生理性胃胀和病理性胃胀,生理性的胃胀多是由于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病理性的胃胀常见于胃部疾病、胃酸分泌异常、胃肠动力不足、消化不良等。
1、生理性胃胀
此类胃胀的发生常与精神应激(如压力过大、忧思恼怒)、饮食不卫生、服用一些药物、生活作息不正常、吃的太油腻、吃的太快等关系密切。
2、病理性胃胀
(1)胃部疾病:疾病因素是胃胀的常见原因,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幽门梗阻、肝硬化、结肠癌、Crohn病、肠异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结石、胆囊肿、各种腹内恶性肿瘤、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结石,部分患者还可能会由于一些胃肠部位的手术而产生的胃胀的症状。
(2)胃肠酸分泌异常:若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多,会和胰液在胃中形成二氧化碳,使患者出现胃胀、打嗝的现象。
(3)胃肠动力不足:胃肠动力减弱会导致胃中的气体难以吸收和排出,从而引起胃胀的感觉。
(4)消化不良:若患者进食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出现胃胀等不适。
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胃酸缺乏、幽门梗阻、肝硬化、结肠癌、Crohn病、肠异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结石、胆囊肿、各种腹内恶性肿瘤、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结石
就医
1、出现胃胀,不要慌张,调整情绪和心态。
2、尽快回忆和确定引起胃胀的原因。如果怀疑着凉引起,加强腹部保暖。
3、患者可暂停进食,对腹部进行按摩,或多走一走、动一动,观察是否有缓解。
4、既往是否有相关病史,如消化道溃疡,确认此次发作是否与既往病史有关,可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5、未明确腹痛原因前,勿自行用药。
6、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尽快就医。
1、上腹部极度膨隆扩张;
2、伴频繁呕吐、呕吐咖啡样物,但呕吐后腹胀不缓解;
3、伴腹部突发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4、伴排便、排气停止;
5、病人觉口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
6、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暴饮暴食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反复出现上腹部或胃部胀满、疼痛不适等;
2、伴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
3、伴反复呕血、黑便;
4、伴上腹部肿块;
5、伴食欲下降、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急诊科:患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者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2、消化内科:病情平稳者可在消化内科进行相关的诊疗措施。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腹部等相关部位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以便于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胃胀的具体位置是哪里,比如全腹胀、上腹胀等?
2、胃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突然出现的吗?
3、这个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4、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什么情况下会缓解?
5、除了腹胀的感觉外,有其他的症状外吗,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停止排气等?
6、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近期都吃了什么食物?
7、既往有胃肠道、肝胆等相关的疾病吗?
8、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9、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1、我发生胃胀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
患者首先需要继续进行腹部的查体,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随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器质性疾病时可能话需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必要时可做内镜检查。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视、触、叩、听来检测腹部体征变化,如是否有腹部膨隆、是否有腹壁紧张或腹肌松弛等。
1、大便检查
镜检有红、白细胞与黏液者,多为肠道炎症;消化不良者,大便中含大量不消化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时,大便带酸臭味,镜检有大量淀粉颗粒。
2、胃液分析
对胃部疾病引起的腹胀有一定参考价值。
3、胆汁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对胆道与胰腺疾病有诊断意义。引流液中有大量白细胞提示有炎症;胆道炎症时引流液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如有寄生虫感染,可查到虫卵。
4、肝功能试验
对疑有肝病患者,通常会作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甲胎蛋白等检测。
5、胰腺功能试验
疑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可进行胰功肽试验(BT-PABA试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等检查。
6、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对胃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通常会通过右旋木糖吸收试验来鉴别小肠吸收不良和胰源性腹泻;空气血清胡萝卜素水平降低多提示小肠疾病引起的吸收不良;58钴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有助于对小肠壅积所致的回肠疾病或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乳糖耐量试验可对乳糖酶缺乏症作出诊断。
1、X线检查
可确定胃肠积气的部位和程度,对诊断胃肠梗阻或穿孔所致的气腹有较大价值。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患者,检查可发现巨大胃泡及液平面。
2、X线钡剂造影
对胃肠道病变有诊断意义,可发现胃幽门梗阻的致病因素。
3、CT检查
对腹部器官的病变、病变的性质有确诊价值。特别是对腹腔内实质性病变、占位病变,如肝癌、肝囊肿、胰腺囊肿、肾实质病变及肾囊肿、脾脏及盆腔器官病变等有确诊价值。
4、B型超声检查
可以通过该类检查排除腹部脓肿、血肿或腹腔胀气等。
5、MRI检查
通常用来检查腹部实质脏器内有无病变及占位性肿物等。
诊断
胃胀可由多种不同的疾病引起,所以在诊断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饮食习惯。如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胀,患者除胃胀以外常会伴有腹部隐痛、腹胀、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饮食不卫生引起胃胀常在发病前有过不洁饮食;药物引起的胃胀患者近期常有特殊药物服用史等。
可对引起胃胀的病因进行鉴别。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过多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应用有关。
2、幽门梗阻
幽门或幽门附近的病变,如消化性溃疡、幽门附近的肿瘤,导致胃排空不畅,发生上腹胀满。
3、急性胃扩张
通常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也可因情绪激动、剧烈疼痛、受寒、腹部外伤等不良刺激引起。
4、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致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通常包括消化或吸收障碍或两者同时缺陷,使小肠对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吸收不良,也可只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是由于小肠黏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和转运;后者是因胰酶、胆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小肠黏膜病变或淋巴血流障碍等引起。胃内胃酸过多或小肠内非正常种类的细菌生长繁殖过多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治疗
胃胀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引起胃胀的原发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其症状通常也会有所缓解或消失。此外,患者可能还需要服用一些能够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及补充维生素。同时,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的防护,避免不洁或刺激性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尽量做到规律饮食。
1、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
(1)助消化药物:常用胃蛋白酶、多酶片等。适用于胃胀并伴有胃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但需要注意,有消化道溃疡者禁用胃蛋白酶片。
(2)胃肠动力药:常用多潘立酮片,有促进胃肠动力,加强胃蠕动的作用。
(3)肠道菌群调节剂:常用乳酸菌素片、乳酶生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
(4)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谷维素、维生素B1等。需要注意的是,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停止哺乳后在使用谷维素。
(5)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此类药物具有保护胃面膜,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2、补充维生素
(1)复合维生素片: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利用和合成,促使骨骼生长,维持上皮组织的结构完整,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2)维生素C:能够参与胶原蛋白形成、叶酸的代谢,促进为动力。
日常
1、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2、心理护理
胃胀常会导致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即是胃胀的病因也是胃胀的伴随症状,所以患者尽量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的配合治疗。
3、饮食护理
有胃胀的情况,一定不要暴饮暴食,平时注意要注意多吃蔬菜,多喝粥汤,如可以喝一些小米粥或者吃一些像山楂、白萝卜这一类的食物,这都是有助于消化的,能够减少胃胀的情况出现。
4、生活管理
适当的运动是有助于缓解胃胀的,饭后千万不要躺着,慢走散步是最好的方式。
5、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标签: